发布时间:2025-02-21 17:47:27    次浏览
蒲华清2013年5月,金波先生来信告知他将主编一套13卷本大型丛书《中国儿歌大系》(以下简称“大系”)时,我无比兴奋。2012年6月,金波先生主编的10卷本大型丛书《中国传统童谣书系》出版后,好评如潮!今又主编这套创作儿歌与之配套,于小读者,于作者,于研究者,都功德无量!金波先生邀我做“大系”西南卷的编选工作,我欣然应命。这项工作像是对该地区儿歌作者及其作品的首次“普查”,两卷西南儿歌,是该地区儿歌作者的首次集体亮相。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西南各省区市都有一支十分可敬可爱的儿歌作者队伍。一些老作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视儿歌为心中的圣地,为娃娃们奉献,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重庆的张继楼,20世纪60年代初,就以一组《夏天到来虫虫飞》确立了他儿歌名家的地位。70年代末,又以一首《东家西家蒸馍馍》引起强烈反响。如今已年近90,仍笔耕不辍。四川的赖松廷,早年以写童诗为主,退休后集中精力写儿歌,近年来常有成套的儿歌新作结集出版,迄今已为小读者奉献3800多首儿歌、童诗。云南的马瑞麟,20世纪80年代初,就奉献出童话寓言诗集《“咕咚”来了》,其中《“咕咚”来了》一诗不知被多少家出版社改编成图画书出版,还被改写收入了小学语文课本。还有夫妻兵:四川的蓝星、徐华夫妇;也有父女兵:重庆的黄继先和她的两个“80后”女儿黄莲、黄辛,云南的罗新元和她的在读大学生女儿罗燕妮娜,均带着各自的儿歌站在各自的队列中。不少作者善于从传统童谣的肥沃土壤中汲取营养,注意向地方童谣、民谣、民歌学习和借鉴。因长期受地方民风、民俗、民族文化的熏陶浸润,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地域特色。来自渝山渝水的巴渝儿歌,有别于蜀山蜀水的四川儿歌;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儿歌,也有别于云贵高原的天籁之音。这些儿歌,也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学研究的宝贵资料。